您现在的位置:

冬菇的做法大全 >> 正文 >

茶饮补肾方,让你在品茗享受中强健“先天之本”

1、中脘穴属任脉,位于腹部正中线,脐上4寸。中脘穴有调胃补气、化湿和中、降逆止呕的作用。《甲乙经》载:“胃胀者腹满胃脘痛,鼻闻焦臭妨于食,大便难,中脘主之,亦取章门。”又载:“伤忧思气积,中脘主之。”《玉龙歌》说:“黄疽四肢无力,中脘、足三里。”

2、实验观察发现,艾灸小白鼠“中脘”穴,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,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,幽门立即开放,胃下缘轻度提高,空肠黏膜皱襞增深、肠动力增强。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,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,对于胃脘胀痛、呕吐、呢逆、吞酸、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。

艾灸中脘穴有散寒止痛的效果,除了普通的温和灸之外,大家还可以尝试隔姜灸。方法是:将鲜生姜切成3~4毫米厚的姜片,用针孔点刺许多小孔,以便热力传导,上置大小适量的艾炷,点燃施灸,一般灸到病人觉热,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潮湿为度。如初灸一两壮感觉灼痛,可将姜片稍提起,然后重新放上,亦可在姜片下放纸片再灸。

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,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进行圆周运动。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,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,带着皮下的脂肪、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,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。操作不分时间地点,随时可做,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,力度不可过大,否则可能出现疼痛和恶心的症状。

这里介绍的是毛刷疗法,保持直立姿势,用无柄毛刷在以中脘穴为中心、直径为10厘米的范围内作锯齿形的刷动,这样可以刺激胃部的各个穴位,见效很快,每次饭后都可以做。

一些炒焦的食物、药物有消除食积病症的作用,其中最常用、最有效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“焦三仙”来消食积。“焦三仙”其实并不是一味药,而是由三味药组成的,它们分别是焦麦芽、焦山楂、焦神曲。这“三仙”各有自己的本领,其中焦麦芽专门负责消化淀粉类食物的积滞,这类食物包括土豆、红薯、芋头等;焦山楂善于治疗各种肉类食积,而肉类中最容易消化的是兔肉,消化率可达85%以上,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和老年人;焦神曲则善于消化面食,如馒头、包子、饺子、面条等。三药合用,能明显地增强消化功能。使用的时候,可用焦三仙各30克,水煎服,每日一剂,一般连用3天即可见效。

配百会穴、足三里穴、神门穴治失眠、脏躁;

配膻中穴、天突穴、丰隆穴治哮喘;

配梁丘穴、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;

配肝俞穴、太冲穴、三阴交穴、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;配上脘穴、梁门穴(电针20分钟)治胆道蛔虫症;配阳池穴、胞门、子户(针灸并用),治腰痛、痛经、月经不调(子宫不正);配气海穴、足三里穴、内关穴、百会穴治胃下垂。

点揉法:伸出双手的食指、中指四根手指,四指并拢,点到中脘穴上,用力向下点,力度以自己能够承受为准,坚持10秒钟,松开,然后再点,再松开,直到症状减轻。

掌揉法:用手掌掌心或掌根,放在中脘穴上,按揉。中医讲顺时针为补、逆时针为泄,一般是指肚脐周围,此处不必考虑顺逆补泄。

© http://ms.xfypa.com  牛肉菜谱大全    版权所有